

大家好:
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校园里鲜花初绽,新芽吐绿,连廊下的读书声都染上了阳光的温度。但季节交替带来的昼夜温差、空气湿度变化,面对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感冒”。 让我们一起了解原因,让孩子的心情和春天一样“放晴”。
01
气候因素
春季天气回暖,但气压较低,气温变化幅度大,突发的回暖与高温,都会引起体内激素震荡,诱发“情绪冲动”。
02
生理因素
春季日照时间变长,对于学生而言,原本适应了冬日作息的生物钟需要重新校准。褪黑素的分泌规律因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被打乱,一旦分泌异常,就容易引发情绪波动,比如莫名烦躁、困倦等。
03
过敏因素
随着春季气温变化,人体屏障功能受到影响,过敏变得更加频繁。除了常见的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皮肤瘙痒、哮喘都是过敏的症状。免疫反应造成的长期不适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04
情绪波动与焦虑
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焦虑或烦躁。他们可能表现出对小事过度反应,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

警惕同学们的“春季心理感冒”,
给大家以下建议
一
学生篇


01
规律作息
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小学生应保证9—10小时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能稳定生物钟,帮助身体适应春季变化,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02
适度运动
春季是运动的黄金时节,运动能能有效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感,还能增强体质,带来愉悦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赶走坏情绪。


03
心理调节
要学会表达情绪,当感觉情绪不好时,向朋友、家人倾诉。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能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二
家长篇


01
密切观察

家长要时刻留意孩子日常细微变化。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是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还是格外烦躁。仔细观察学习状态,及时捕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信号。

02
耐心倾听

关注孩子的状态,每天倾听一刻钟,对孩子的想法抱有开放的心态,不做过多评价和指责,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这样才能避免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03
平等沟通

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与孩子平等对话。表达时注意以平等、尊重的语气,避免说教。多用“我觉得……”,少用“你应该……”。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建议。

04
优化环境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房间重新布置,贴上喜欢的海报,摆放上柔软的抱枕。在这个温馨的环境里,孩子心情能保持舒畅。良好的环境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改善心情,改善心理状态。

05
健康饮食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调节情绪,增强身体抵抗力。春季是生长发育的好时节,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餐食。春季可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帮助孩子稳定情绪。


三
教师篇



在日常教学中巧妙融入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讲解课文、分析难题等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思维。利用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应对困难的经验,增强心理调适意识。



时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那些情绪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一旦发现问题,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引导。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分享学生在校心理状态。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家校共育,星光璀璨。愿我们以信任为桥梁,以爱为春风,家校共育的土地上,每一朵梦想的花都会绽放。孩子的成长,是老师的欣慰,是家长的骄傲,更是我们共同托举的明天。未来的路,让我们携手同行,见证每一步坚实的脚印,每一次破茧的飞翔!


供稿:赵 艳
图/视频:网络
编辑:张艺凡
审核:李会琼
监制:王 良 段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