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忙碌叠成书签
夹进时光的缝隙
此刻我们借墨香
赴一场心灵的喜遇
或许是某句话撞进心里泛起涟漪
这场分享
愿为你添一段温暖的记忆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传承经典,品味书香—我爱阅读”(第178期)由张月老师为我们朗读《正面管教》第二章,第1-3小节 。



简.尼尔森是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还是两个孩子的曾祖母。曾担任过10年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是众多著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她于2013年5月展开“正面管教中国行”,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公开演讲受到了中国父母们的热烈欢迎。




正面管教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倡导不骄纵、不惩罚、和善而坚定,并且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与人生技能教给孩子的教育方法。本书从为什么要正面管教、各种场景下正面管教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孩子的行为目的及心理需求,以及家长和老师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正面管教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它完全否定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全书都在讲述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除此之外,家长和老师们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性格的原因,除了学会怎么教育孩子,也能找到更好的跟自己相处的模式。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教育不是一场较量,不是要证明谁对谁错、谁强谁弱。真正的教育是走进孩子内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当我们赢得孩子,他们会更自信、自律,主动追求成长和进步。在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摒弃“赢了孩子”的做法,多去“赢得孩子”。这需要我们有足够耐心、爱心和智慧,控制情绪,学会倾听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绽放光彩。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合上书页
余温仍在掌心
那些文字
已化作心底的星
照亮过迷茫
也丰盈过梦境
这场相遇 是无声的馈赠
下一次翻开 又会是新的风景


供稿:张 月
供图:张 月
编辑:袁 蕊
审核:蒋晶晶
监制:王 良 段燕琼




